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考博辅导 招生目录 考试科目 导师信息 参考书真题 考博辅导 - 校内外广告 - 上海财经大学-财大在线 - Powered by Discuz!

香港浸会大学-浸大之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1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考博辅导 招生目录 考试科目 导师信息 参考书真题 考博辅导

[复制链接]

26

主题

29

帖子

11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9 13:0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考试制
宋宋注::同等学力人员须加试两门硕士阶段专业基础课和政治理论。
1.报名时间:2017年11月20日至12月15日
2.初试时间:2018年3月24日、25日。
2018年招生目录已公布,相比去年专业上增加01出版理论与实务 02新媒体与互联网治理  人数增加到6人,每位导师基本上只招收1人,北师院校平台高,报考的人数较多,导师更看重大家的学术理论基础,是不是录取后能直接跟其学习。除了本硕院校、论文材料部分很是关键。这部分大家要提前去准备。
3.北师博士生选拔有四种方式:硕博连读、本科直博、统考和申请考核。实行“申请-审核”方式的学部(院、系)有教育学部、心理学院、物理学系、天文系、生命科学学院、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化学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等。
1.考博主要看的就是以下几点:论文,英语成绩,博士期间修习计划,本硕院校;现在本硕已不能改变,能改变的就是论文和英语;英语考个雅思;论文呢当然是越多越好。不管审核制度还是考试制度复试都需要。


报考条件:

1.学位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已获硕士学位人员(初试前获得硕士学位),或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或符合条件的同等学力人员,或已获博士学位人员。
同等学力人员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①获得学士学位后六年或六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②在核心刊物(见附件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四篇以上与所报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独立主持过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者发表文章数可酌减,但不得少于2篇。③已修完所报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及选修课程且成绩合格。
单证专业硕士如果在初试前不能获得硕士学位,只能以同等学力人员身份报考,并须符合上述同等学力人员报考条件。
我校不允许研究生同时攻读两个以上(含)不同层次或相同层次的学位。
在国(境)外获得的学历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3.两位与所报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报名办法:
1.报名时间:2017年11月20日至12月15日。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网址为:
http://yz.bnu.edu.cn/
。具体要求、流程请在网上报名期间查阅相关说明。报名费
200元,采取网上支付方式,一经支付,将不予退还。
2.报名者须于2017年12月26日前(以邮戳为准)按要求向报考学部(院、系)研究生教务办公室提交以下书面材料。书面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必须与网上信息一致。
(1)报名登记表(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打印前请按要求上传本人电子照片,打印后本人须在每页亲笔签字确认);
(2)两份专家推荐书(在网上报名系统下载空表后请专家填写);
(3)个人自述(在网上报名系统下载空表后填写,需同时在网上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
(4)本人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原件或复印件均可),需同时在网上报名系统提交本人已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最多3篇;

(5)已获硕士学位人员提供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在国(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毕业证书复印件(单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不必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及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由考生攻读硕士学位所在院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也可从本人档案管理部门复印并加盖其公章。下同);
应届硕士毕业生只需提交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被录取后,如在入学报到前不能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及毕业证书将被取消入学资格。
同等学力人员提交学士学位证书及本科毕业证书复印件、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




关于导师信息 研究方向
01新媒体传播与社会发展——喻国明

1957年9月生, 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法学(新闻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主要社会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传媒经济学会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国传媒发展指数(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蓝皮书)》主编等。

       主要研究领域:新媒体研究;舆论学,传媒经济与社会发展;传播学研究方法。

       迄今为止,独著、合著出版的学术专著、教材、蓝皮书共26本,论文600余篇,自1979年记录以来在新闻传播学科的引文数第一(据中国知网学术数据)。


02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王长潇
个人简历: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学博士。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香港浸会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访问学者。自1991年开始进入电视传播领域,先后在山东济南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做专职和兼职记者,辗转于电视广告部、新闻部、专题部、记录片创作室等部门。精通电视业务,有若干电视作品分获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奖项。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广电总局部级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一般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在专业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3部学术专著,主编大学专业教材2部并参与编写专业教材4部。

主要研究方向:
电视传播理论与业务
视听新媒体研究

03现代出版与文化传播——万安伦
个人简介:
万安伦,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首都文明礼仪研究基地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客座教授。中组部专家库专家。《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日报》等特约撰稿人。

曾经任职:
《中华英才》半月刊社副总编辑。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助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执行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三人筹备组成员。
研究方向:
编辑出版、数字出版、媒介融合、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文明礼仪、文学奖励。
开设课程:
《全媒体策划报道》《中外出版史》《中外编辑出版史》《数字出版概论》《数字出版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题》。
发表论文:
《“一带一路”视角下论新疆对中国印刷术发展和外传的历史贡献》,《中国编辑》,2016年第6期。
《首都公共文明建设中的德法共治研究报告》,《社会治理与公共文明》,北京出版社,2016年10月。
《首都成人礼的文化内涵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社会治理与公共文明》,北京出版社,2016年10月。
《又是一年中秋至,金风送爽月长圆》,《北京日报》,2016年9月19日。
《礼仪是通往教养的必然路径》,《人民日报》,2016年9月13日。
《夯实北京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建设的着力点》,《中国社会工作》,2016年6月(上)。
《2016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终端调查》,《中国编辑》,2016年第4期。
《洋务派出版再认识》,《出版发行研究》,2016年第2期。
《浅析数字出版产业联盟的构建》,《教育传媒研究》,2016年第2期。
《论幽州城的文化地位》,《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北京城市功能和地位的四次跃升》,《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公民道德建设是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基础工程》,《国家文化中心与公共文明》(上下),北京出版社,2013年8月。
《通俗读物,学术标准》,《光明日报》,2013年4月23日。
《现代出版视野中的鲁迅》,《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10期。
《弘扬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增强市民精神文化认同》,《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1-2012》,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12月。
《北京文化节现状调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选编2012》,同心出版社,2012年5月。
《践行北京精神》(第七章),《北京精神通论》,北京出版社,2012年5月。
《北京历史上的三次文化高潮》,《前线》,2012年第3期。
《民政文化的特性与功用》,《中国民政》,2012年第1期。
《痨病意识与鲁迅创作》,《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12期。
《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前线》,2011年第11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的意义与内涵》,《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0-2011》,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12月。
《北京精神50问•包容篇》,《北京精神50问》,北京出版社,2011年10月。
《从厚德看北京精神》,《北京精神百家谈》,北京出版社,2011年10月。
《北京地区文学奖励的现状调研及思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选编2011》,同心出版社,2011年5月。
《北京的城门之战及影响》,《北京地方志》,2011年第3期。
《首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世界城市的建设》,《前线》,2010年第8期。
《对鲁迅文学奖的若干思考》,《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12期。
《呼唤设立国家文学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28日。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奖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
《透视现代犯罪的新视角》,《法制日报》,2010年1月6日11版。
《首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人文北京”建设》,《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1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
《首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人文北京建设”》,《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选编2010》,同心出版社,2010年5月。
《北京茶文化与创意产业》,《文艺报》,2009年5月16日。
《考察北京的城门之战与影响》,《首善之区与首善文化》,作家出版社,2009年12月。
《从奥运口号看奥运精神文化遗产的承传》,《北京文化的多维展示》,作家出版社,2009年12月。
《前言:站在新中国六十年与经济英才六周年的交叉点上》,《第六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作家出版社,2009年11月。
出版著作:
1.专著7部
《废墟上的歌哭》,作家出版社,2009年5月。
《新中国60年•学界回眸:文化发展卷》,北京出版社,2009年12月。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奖励机制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美德照亮人生•爱国》,河北出版集团,2012年9月。
《中国文学奖励史》,北京出版社,2013年1月。
《基础教育创新之路》,北京出版社,2015年1月。
《学生安全系列读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10月。
2.编著30余部
出版编著《公共文明与社会治理》《公共文明行为规范研究》《美德照亮人生》《北京精神通论》《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北京文化热点丛书》等30余部。
课题基金: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2016年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省部级委托纵向“重点”课题。
“社会治理与首都公共文明建设研究”,2015年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省部级委托纵向“重点”课题。
“首都未成年人信仰培育体系构建与实施”,2015年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省部级委托纵向“重点”课题。
“数字出版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研究”,项目批准号:SKZXY2015078,2015年度中央高校“自主基金”项目。
“首都成人礼可行性及文化内涵研究”,2014年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省部级委托纵向“重点”课题。
“首都公共文明德治与法治研究”,2014年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省部级委托纵向“重点”课题。
“文化企业与一般企业的比较研究”,北京市文资委2014年委托重点课题。
“西城区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较研究”,北京西城区社科联2014年委托重点课题。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出版业发展趋势研究研究”,项目批准号:B2014-4-2,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纵向重点课题。
“首都市民行为规范研究”, 2013年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省部级委托纵向重大课题。
“北京新媒体文化发展态势研究”,项目批准号:SKL2013007,北京市社科联横向委托课题。
“2011-2012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北京市社科联2012年横向委托课题。
“充分发挥北京奥运财富功效,弘扬和践行 ‘北京精神’研究”,项目批准号:SKL20120508,北京市社科联横向委托课题。
“首都市民不同群体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综合调查报告”,2012年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省部级委托纵向重大课题。
“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会适应与融入现状调查”,2012年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省部级委托纵向重点课题。
“激发首都文化活力的途经研究——以西城区为例”,项目批准号:12DCA01,北京市“十二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
“首都精神文明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项目批准号:WMB 2011-06,首都精神文明办纵向委托“重点课题”项目。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首都精神文明建设”,项目批准:WMB2010-05,首都精神文明办纵向委托项目。
“文化节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项目批准号10AbZH167,北京市“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
“20世纪中外文学奖励机制的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10YJA751070,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中国文学奖励史研究”,项目批准号2009AB-12,2009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文科重点”项目。
社会服务:
《首都市民文明公约》(新修订),首都文明委,2016年首都发布,科研成果重要转化。
“京版集团人才培养基地”,2013年8月北师大与北京出版集团共建。
“首都文明礼仪研究基地”,2013年3月北师大与首都文明委共建。
《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几点思考》,刊载中共中央办公厅2012年《观点摘编》,供中央领导参阅。
《打造北京精品文化节的建议》,刊载北京哲社规划办2012年12期《成果要报》(北师大当年唯一),供北京市领导参阅。
深度参与“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的“北京精神”的培育、提炼和弘扬。
获奖情况:
专著《美德照亮人生•爱国》获2014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04出版理论与实务——秦艳华
个人简历:
   秦艳华,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体融合与数字出版研究中心主任。1985年高校中文系任教,后进入出版社,在编辑、记者岗位工作10余年,获省部级、国家级奖50多项。2004年被评为编审。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研究成果:
出版著作《现代出版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山东古代女杰》(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业发展创新研究》(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出版)、《从文学到出版——基于文化与商业的双重视角》(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多部。
发表论文《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传播的大众化趋向》(《文艺研究》)、《畅销书为什么不赚钱》(《中国出版》)、《“影视同期书”出版热的文化反思》(《中国出版》)、《雇佣关系下杂志品格的生成》(《清华大学学报》)、《媒体融合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出版》)、《出版产业媒介融合发展之我见》(《中国出版》)等几十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主要研究方向:
    现代出版与文化传播、媒介融合、新媒体研究、出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开设课程:
    媒介研究、媒介融合研究、新媒体研究、图书策划与营销、中国编辑出版史


05新媒体与互联网治理——徐敬宏
徐敬宏,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美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 Chines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指导委员会成员及大陆负责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曾在美国、英国、瑞士、韩国和中国多所知名大学做中英文讲座。

湖北大学英语学士,武汉大学新闻学硕士、传播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后。研究兴趣包括新媒体研究、传播伦理与法规、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媒介融合、互联网治理与网络法、传播法与信息法、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影视传播等。

主持包括新闻传播学的国家社科基金和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课题、法学的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和面上资助课题以及中文的国家语委一般课题等多项纵向课题。

出版学术专著2本。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CSSCI论文20多篇,有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和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有英文论文在SCI期刊发表。

联系方式:xujinghong@bnu.edu.cn

06网络传播——张洪忠
个人简介:
张洪忠,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传播学博士。研究方向是传播效果测量、社交媒体分析、传媒公信力、网络数据挖掘等。在SSCI刊物和CSSCI等各类中英文学术刊物发表6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资本影响下的中国传媒业》、《转型期的中国传媒公信力》等四部学术专著。承担了两项国家社科基金及多项横向课题,长期开展大型调查和网络数据挖掘与分析工作。

专著:
《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6年9月
《资本影响下的中国传媒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转型期的中国传媒公信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
《中国传媒公信力调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承担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的“虚假新闻教育”部分撰写工作

发表部分论文:
HozngzhongZhang,ShuhuaZhou,Public trust: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n perceived media credibility in China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ume 24, Issue 2, 2014. P158-172
Hozngzhong Zhang, Book Review - Mass Media Credibilit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March 2015Vol. 8, P114-117
Hozngzhong Zhang,LinsenSu,Chinese Media and Journalists in Transition,载The Global Journalist in the 21st Century,Routledge,2012年5月, P9-21
Zhou, S., Zhang, H., & Shen, B. (2014). Comparison & magnitude credibility: Whom to trust when reports are conflicting? The Open Communication Journal. 8, 1-8.
张洪忠、官璐、朱璐鋆:《社交媒体的社会资本研究模式分析》,《现代传播》,2015年11期,P42-46
张洪忠、王鑫:《网民类型与信息辨别力》,《传媒》,2015年第21期,P18-19.
张洪忠、张燕、王雨欣、宋伟超:《无奈现实的虚拟释放:流行语“屌丝”的网络建构》,《现代传播》2014,11,P50-55,59
张洪忠、李明倩、朱璐鋆:《社会化媒体的渠道与内容使用报告》,载《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4》,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8月P194—215.
张洪忠:《电影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现代传播》,2013年11期(208)p63-67
张洪忠:《微博、微信对传统媒体内容使用的影响》,《新闻记者》,2013年12期(370)P64-68
张洪忠:《当前如何有效建设传媒公信力》,《中国记者》, 2013年8月P7
张洪忠、虞鑫:《媒介建构:中国人对美国的文化认知》,《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4期,25—43
张洪忠、刘思一:《2012年北京、成都、广州移动互联网视频使用情况报告》 ,刊《新媒体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P90—105
张洪忠:《业外资本对中国媒体从业者身份认知与压力影响》,《当代传播》2012年3期P60
张洪忠:《业外资本的进入对中国媒体从业者的影响》,《国际新闻界》, 2012年2期(总208期)P70-75
周星、张洪忠、涂俊仪、曾泓:《新媒体环境下都市影像消费生态调查》,《现代传播》,2012年8期 P8—14
周星、张洪忠、曾泓、涂俊仪:《多元影像生态背景下的城市居民电影院消费状况分析》,《当代电影》, 2012年第07期,75-79
王一川、张洪忠、林玮:《我国大学生中外文化符号观调查》,《当代文坛》,2010,(06)
王一川、郭必恒、张洪忠、唐建英:《中国大陆电影现状及其软实力提升策略》,《天津社会科学》2010,(04)
张洪忠 刘彦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自我定位——基于文化官员与文化学者的调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15日16版
张洪忠、刘彦榕:《美国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知状况分析》,《现代传播》,2011年第6期
张洪忠、周雯、王宜文、于媛:《大学生电影接触行为与评价研究——基于对2007—2009年商业大片和华表奖获奖影片的调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P167——171
于丹、张洪忠、杨东菊:《我国官方传播渠道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公信力研究》,《国际新闻界》,2010年06期
张洪忠、赵越:《北京大学生对3G运营商的认知与评价》,《现代广告》,2010年 第10期 张洪忠、赵越:《北京大学生对3G的认知与使用情况调查》,《新闻与写作》,2010年 第05期
张洪忠:《如何看待媒介公信力降低》,《中国广播影视》, 2010年8月下
张洪忠:《新媒介公信力考察——基于全国十大城市网络、手机调查数据的分析》,《当代传播》,2010年4期p76-77
张洪忠:《我国居民信仰状况与传播渠道研究》,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Didest of Marxism(转载),2009年8期45-47
张洪忠:《重庆地区三种市场形态报纸的公信力比较》,《国际新闻界》,2009年3期(173),P89-93
张洪忠:《受众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内容的依赖比较》,《当代传播》2009年1期P29-31
张洪忠:《我国报纸版面结构发展的受众价值分析》,《国际新闻界》,2007年9月P54-58
喻国明、张洪忠、靳一:《中国大众传播渠道的公信力评测》,《国际新闻界》,2007年5期P29-34
张洪忠:《我国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选择观——以北京地区的调查为例》,《新闻与写作》,2007年01期
张洪忠:《新传播技术发展背景下的报纸转型问题探讨》, 《南方传媒研究》,2007年1期
张洪忠:《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国际新闻界》,2006第1期P42-47
张洪忠:《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新闻从业者的价值取向》,《国际新闻界》,2006第10期P5-9
张洪忠:《传播渠道整合趋势下的电影接触情况与评价量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第9期P156-159
张洪忠:《同质化困惑下的我国报业发展之路》,《新闻与写作》,2006第5期P3-5
张洪忠:《读图时代还是读标题时代——都市类报纸版面元素的构成关系分析》,《新闻与写作》,2006第6期P6-7
张洪忠:《“刻度”与“阀门”:公信力对不同媒体受众市场的影响》,《新闻记者》,2005年第12期P45-46
张洪忠:《媒介公信力的判断维度构成特点》,《新闻与传播》,2006第5期P23-24
张洪忠:《新闻从业者职业意识调查》,《中华新闻报》,2006第81期
张洪忠:《我国传媒业扩张模式的选择》,《新闻界》,2004年1期P36-38
喻国明、张洪忠、靳一:《面对重大事件时的传播渠道选择》,《新闻记者》,2003年6期
喻国明、张洪忠、靳一:《信息透明化处理的传播效果》,《新闻记者》,2003年7期
张洪忠:《传媒业的“问题单子”在哪里》,《新闻实践》,2003年1期
张洪忠:《对都市类报纸周末零售市场划分的再认识》,《中国记者》,2001年9期
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10期P88-91


关于考博专业课的准备:

   第一,考博的专业课主要还是以论述题为准,基本上是4道左右的题目,题目虽然不多,但是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答题的书写量也是比较大的,一般考试的时间是在3小时,这样呢,就需要咱们的考生在这个时间内将十几页的答题纸书写完毕。这样考察不仅仅是咱们考生的知识面、更多的是考查咱们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表达能力。
      第二,专业课的复习时候,咱们考生会有一个误区。就是看见历年的真题题目并不是很难,有的看起来还很简单。这样往往会给咱们考生造成一个心理误区,认为考博的专业课并不是很难,其实专业课题目不难,但是需要考生答出来的范围比较大,所涉及到的内容也比较多,内在所考查的点儿也比较多。更多的需要考生对这个题目理解的专业性、以及深度、广度以及与时事相结合的一个答题能力。
      第三,根据以上两点的分析,对于咱们考博专业课的复习来说,仅仅依靠历年的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依据相应的参考书籍和时事材料,因为真题的只是简单的覆盖了一个面,所涉及的广度还远远达不到,因此对于复习来说,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更好的将参考书和真题结合起来取得一个好的效果,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项目。



重点来了!!关于我们能给大家提供的授课辅导



第一阶段:框架的构建和重点的掌握

核心参考书的框架体系建立和考点整合,理清楚学科发展史,特别是每一个阶段的代表人物,著作,主张,提出的背景和评价。
第二阶段:专题讲解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给学员总结常考的专题,进行深化和凝练,以专题为突破口夯实并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第三阶段:热点和出题人的论文
对出题老师的研究重点,最新论文成果和上课的笔记课件进行讲解。对本专业时政热点话题进行分析。
第四阶段:历年真题讲解
对历年真题进行最深入的剖析,分析真题来源、真题难度,总结各题型的的解题思路、答题方法和技巧。全面提升学员的答题能力,把前面几个阶段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数。
第五阶段:模拟练习及押题
就最新的理论前沿和学科热点结合现实的热点进行拔高应用性讲解。教会考生怎么破题,怎么安排结构,怎么突出创新点等答题技巧。




更多考研考博资料,考研考博信息、考研考博真题联系育明教育宋宋老师,电话:13651323531(同微信) 宋宋秋秋:1507879529
                                  扫一扫关注朋友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